如何从心理学角度预防肺脏疾病?可以参考以下几点。
一、增强沟通技巧,提高共情能力
有些人习惯了张口就来,口无遮拦,不顾及他人的感受,这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,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倾听。
倾听,看起来简单,做起来难。默默听他人讲述,细心感受,理解他人的认知,包容他人的情绪波动,也就是共情。比如当他人发怒时,不经意地端上一杯沁人心脾的茶,给予一个简单的拥抱、一个理解的眼神,胜过千万次的辩论。
有时候,从早到晚一句话都不说,用强大的共情能力,也可以进行心与心的深层沟通。即使一言不发,只是耐心倾听,认真记录,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我们平时工作、生活中,有点自以为是,很多时候,以为自己看到的、听到的就是正确的,并且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“真知灼见”。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很公道,有时造成了工作、生活中的大麻烦,还不自知。
婆媳关系,可以看作是亲子关系的缩影,也就是说,患者与母亲未解决的亲子矛盾,一定会反映在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上:患者与母亲的亲子关系越好,通常婆媳关系就越好,亲子关系差,婆媳关系常常难搞好。所以,一个人的心理成长的顺序是,先处理好自己和自己、自己和父母的问题,再结婚,处理好夫妻关系再要孩子,孩子才会身、心都健康。
二、练习呼吸功法,缓解不良情绪
肺脏疾病患者可以通过练习呼吸功法缓解病情。没有练过呼吸功法的人,呼吸浅、短,气息只吸到胸部,从生理解剖学来讲,肺部不能得到足够多的氧气。心理学上,呼吸浅短会阻碍生命发展。呼吸浅短的人,可能会经常感到焦虑和恐惧。
一旦学会腹式深呼吸,我们将体验到更深层次的生命状态。深呼吸能够协助我们更深层次地碰触自己的内心世界,面对生命的挑战时能够沉着应对,不再焦虑和恐惧。
俗话说“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”。传统武术常从练习一呼一吸开始。呼吸运动,是自然的肺脏律动,犹如大海般,潮涨潮落,自然而然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不用思考,呼吸就自然发生,按照潜意识的节奏,有规律地呼吸。但是在特殊情况下,大脑也可以改变呼吸的节奏。例如,我们期待某件事情发生时,会屏住呼吸,储备氧气以备不时之需;当遇到危险时,呼吸节奏会加快,迅速增加氧气供应,以尽快脱离险境。
同样,生命的节奏在影响大脑之后,也会改变呼吸的节奏。当工作压力大、生命节奏快时,呼吸会变得浅短、急促;当心平气和、生命节奏较慢时,呼吸会变得深长、缓慢。所以,呼吸系统疾病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生命的节奏被打乱了,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我们应付不了的人或事情。通过练习呼吸,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节奏,使我们应付不了的压力变得顺畅。
一呼一吸,阴阳之道。吸气的过程,也是接收能量的过程,相当于阴阳图中的阳极;呼气的过程,也是输出能量的过程,相当于阴阳图中的阴极。有呼必有吸,吐纳之功,缺一不可,共同维持身体能量的动态平衡。
只懂得索取,而不懂得付出的人,生命不会圆满。同样,一味付出,而不懂得接受的人,生命也不会长久。因此,呼吸系统出现问题,也往往是在生活中取、舍没有达到平衡。在呼吸中,把气吸入,然后吐出,一方对自己施加压力,另一方使自己感到舒畅。(张 丽)